相关资讯

从奉陪到底到“不跪”,说明了什么?

发布日期:2025-05-22 08:27    点击次数:138

从奉陪到底到“不跪”,说明了什么?

01

大家还记得几年前那场闹得沸沸扬扬的贸易战不?

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火药味。

那时候,我们听得最多的词,大概就是“奉陪到底”。

感觉就像是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硬碰硬的劲儿。

然后,画风好像悄悄变了。

中国外交部,对,就是那个负责对外喊话的部门,搞了个视频。

时间点也挺微妙,就在当时那位美国大佬上任一百天左右。

视频名字挺扎眼,叫《不跪》。

一个大国的外交部门,用这么个词,确实有点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视频做得挺讲究,中英双语,还用了“台风眼”的比喻。

说老美搞的那套关税壁垒,就像是平静风眼外围的狂风暴雨。

里面还提到了日本的半导体,法国的阿尔斯通。

意思是你看,以前有人妥协了,结果呢?更惨。

低头没用,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

所以结论来了,“中国不跪”。

这个“不跪”,跟之前的“奉陪到底”,听着感觉很不一样了。

“奉陪到底”像是棋逢对手,大家在一个棋盘上掰手腕。

“不跪”呢?

更像是在说,有人想让你跪下,但你偏不。

这里面,似乎多了点悲壮,少了点对等。

为啥要从“奉陪到底”的对垒,切换到“不跪”的抵抗?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心态变化?

或者说,它不小心揭开了什么现实?

这个转变本身,就挺值得琢磨的。

02

“不跪”这个词,能量挺大的。

它一下子就能戳中很多人心里某个柔软又敏感的地方。

容易让人联想到近代史上那些屈辱的记忆。

还有那些反抗侵略、争取独立的叙事。

这种叙事,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有很深的根基。

一说“不跪”,潜台词好像是:我们又到了一个需要挺直腰杆的时刻。

对方是“霸权”,我们是“守护公理”的。

这种定位,把经济、科技上的摩擦,一下子拉高到了道德和道义的层面。

你看,视频里不就说了嘛,“弱国的声音就有人倾听,霸权的欺凌就有人阻挡”。

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为世界出头的位置上。

还喊话其他国家,“当世界同舟共济,美国就只是小船孤蓬”。

试图构建一个“天下苦美久矣”的统一战线。

这种操作,熟不熟悉?

想想历史上,每当遇到外部巨大压力时,是不是总需要一些口号来凝聚人心?

把复杂的问题简化成一个清晰的敌我叙事。

把经济账、技术账,变成一本关于尊严和骨气的“民族大义”账。

这种叙事转换,效果往往立竿见影。

因为它绕过了那些需要费劲解释的技术细节和利益博弈。

直接诉诸情感和历史记忆。

就像按下一个按钮,能迅速调动起巨大的社会能量。

但这种被调动起来的情绪,能支撑多久?

它面对现实的复杂性时,会不会显得有点单薄?

03

肯定有人会说,这不就是打嘴炮嘛,喊喊口号而已。

国际关系,最终看的还是实力。

光说“不跪”,难道就能解决问题?

这话有道理,但也没完全说到点子上。

口号从来都不只是口号。

它是一种姿态,一种策略,一种对内动员和对外沟通的方式。

选择“不跪”而不是别的什么词,本身就传递了丰富的信息。

它可能反映了一种判断:对方的压力确实很大,大到了需要用“跪不跪”这种极端化的表达来回应。

它也可能是一种策略:通过展现决绝的姿态,提高对方继续施压的成本,同时也向国内民众展示决心,维持内部的稳定和支持。

深挖一下,为什么这种“不跪”的叙事特别有市场?

是不是跟我们长期以来的一种集体潜意识有关?

那种对于“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恐惧。

以及对于“扬眉吐气”、重回世界之巅的强烈渴望。

这种集体心理,一方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发图强。

另一方面,也可能被利用,成为某种宏大叙事的燃料。

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某种被简化的世界观。

忽略掉那些不符合叙事框架的复杂现实。

当一个国家的外交语言,需要用如此直白、甚至有些悲情的词汇时,本身就挺耐人寻味的。

它撕开的,或许正是那层“厉害了我的国”的喧嚣之下,隐藏着的某种焦虑和不安全感。

实力和自信,往往不需要通过反复强调“不跪”来证明。

真正的强大,是处变不惊,是云淡风轻。

04

作家王小波好像说过类似的意思,大意是,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这话放在国家层面,可能也有点道理。

当你需要大声疾呼“我不跪”的时候,恰恰说明有人觉得你可能会跪,或者你感受到了让你跪的压力。

这本身就是一种被动。

当然,面对不公和霸凌,奋起反抗是必要的。

但反抗的方式,有很多种。

硬碰硬是一种,合纵连横是一种,埋头发展、提升内力也是一种。

宣传上的调门,和实际采取的策略,有时候是两回事。

视频里说,“以斗争求合作则合作存,以妥协求合作则合作亡”。

这话听着很提气。

但现实中的合作与斗争,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复杂得很。

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

那个《不跪》的视频,像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定表达。

它反映了当时的紧张气氛和某种决心。

但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在那场风波中的姿态和心绪。

从最初的“奉陪到底”,到后来的“不跪”,再到如今相对缓和的局面。

这一系列话语的变化,本身就是一部值得解读的微型史。

可以这么说,国际舞台上的表演,充满了技巧和算计。

每一句口号,每一个姿态,背后都有深意。

而我们作为普通人,或许更应该关注的是:

这些宏大的叙事,最终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在“不跪”的呐喊声中,我们是获得了真正的尊严,还是付出了其他的代价?

#关税战十日谈#